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9集课程复讲

华红霞学长

  
    一、学习提纲
    1、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;
    2、如何理解、落实“师志如己志”;
    3、如何看待现在社会的“流俗众、仁者希”,自己如何做好;
    4“仁者”的特质,如何才能做到“亲仁”;
    5、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哪三个字;
    6、教育孩子过程中,如何运用儒家心法和“君亲师”。

    二、学习报告
    1、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。 
    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,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:
第一,存心仁厚。杨淑芬老师有一次到海口,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老婆婆在卖水果,杨老师就买了一些而且是挑了些比较烂的、快要坏掉的。杨老师说:这个比较不好的,假如再没有人买就烂掉了,我们回去马上就要吃,赶快把它买走。所以其实本来不买水果,一看到是老人家卖的,所以去买;同时也因为珍惜食物,不能把它糟蹋了。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存心仁厚来观察。
    第二,处处谦卑。稻穗愈丰满就垂得愈低。海纳百川,大海和百川比,是处在低下的位置。孔老夫子一生三千弟子,但是孔夫子却说他一生的言论“述而不作”,他所讲述的道理,都是古圣先王、尧舜禹汤、文武周公传下来的。这就代表夫子非常的谦卑。而唯有谦虚才能跟道德相应。真正有德行的人看起来平易近人,非常谦卑。
    第三,以身作则。做到以后说是圣人,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,说了以后做不到叫骗人。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以身作则,先从修身做起。李炳南老师,他老人家处处以身作则,他的衣服穿了几十年都没有换过,但外面看起来非常整洁、朴素,内衣跟袜子是补了又补。外面整洁代表对人的尊重,里面修补代表对物品的惜福。

    2、如何理解、落实“师志如己志”。
    李炳南老师活到九十七岁才往生,到九十七岁还在讲课,老人家说:众人要我讲一天,只要我活着,活一天就要尽力讲一天。他有一首诗写到“未改心肠热,全怜暗路人;但能光照远,不惜自焚身”。时时刻刻不忘这一颗帮助众人的心,全怜这些暗路的人,找不到人生出路的人、智慧无法开显的人,他都是这一分怜悯之心;,只要能够让他们的眼前出现光明;不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。所以老人家演出了牺牲奉献的精神。
    释净空教授把李老师的志向也完全当作自己的志向,“师志如己志”,所以净空教授已经八十多岁了,还在世界各地为了宗教的融合,为了世界的和平,奔波不断。有一次老人家在讲课的时候提到,他说:你们这些年轻人要发出利益众人的心,我年纪都这么大了,还全世界奔波;有没有哪一位年轻人愿意出来多做一些事情,多为这个社会、国家、世界多做些事,你们假如愿意,我老人家都愿意给你们磕头。所以当时候听到师长这样的谈话,我们做学生的确实感到非常的惭愧,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指导,我们应该珍惜。
    蔡老师也是“师志如已志”。虽然他谦虚地认为自己能力不好,但也是尽心尽力去依教奉行,起了一个念头:一定帮师长多做一点事。结果后来过没有多久,深圳就邀请蔡老师过去演讲。所以确确实实一个人所处的境界,完全是他的心去招感来的,能感是真心,所感是境界。之后就到各地飞来飞去讲课了。
    确实在目前的社会、世界,有太多重要的事都需要我们真心去付出。而要让这些事情能够圆满,一定要我们发出愿心才行,相信“人有善愿,天必从之”。

    3、如何看待现在社会的“流俗众、仁者希”,自己如何做好。
    “仁者希,流俗众”是结果,结果抱怨没有用,必须把原因找出来,因为失教了,没有圣贤教诲,不明是非善恶。所以纵使现在是流俗众,其实他们也都是受害者。所谓“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,无有语者,殊无怪也”。那现在要怪谁,我们再怪上一辈,上一辈再找上去。统统别找了,我们要从哪里开始?从我们这一代开始,不能再让圣教埋没,要让它彰显,让它能够照亮这个人间。 
    因为失教了,再加上外面的污染程度愈来愈严重,内无基础,外力量又很大,内外夹攻,必然是兵败如山倒。所以现在大家都是不要先看谁流俗众,先要把自己双脚马步扎稳,先保证自己不随波逐流,等双脚都站稳了,双手就可以拉别人,可以扶别人。当我们自己的能力慢慢增强后,就能够把影响力从修身再向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发展。我们要有信心,只要真正把圣贤学问扎根扎好的人,绝对不会随波逐流,他绝对可以从一个人转一个家,转一个团体、一个社会。 
 
    4“仁者”的特质,如何才能做到“亲仁”。 
    “果仁者,人多畏;言不讳,色不媚”。果然是仁者,一般的人见到他都会有敬畏之心。《论语》中学生形容夫子是“望之俨然,即之也温”,远远看到老师非常有威仪,让人生起恭敬之心,而真正靠近老师跟老师研讨学问,就会觉得老师很亲切。因为仁德之人都是处处替人着想,处处讲的言语都是要开人的智慧,所以学生会深刻感觉老师为他着想。而仁者无欲则刚,他的言语绝对不会有什么避讳,都会很正直的讲出来、都会直言不讳的指导我们、帮助我们,也不会摆出一副这种讨好的态度出来。 
    “亲仁”,我们要了解到不是一、二个月亲一次,而是要时时刻刻、依教奉行、放在心上,整本经典熟读之后就能放在心上。

    5、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哪三个字? 
    中国文化它浓缩起来有一个心法,只有三个字:“君,亲,师”。天地之间最尊贵的就是天地君亲师。
    其实“君亲师”心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天地之德落实在立身、落实在齐家、落实在贡献社会上。君亲师除了身分之外,还有它本质的意义: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有没有“作之君,作之亲,作之师”,这样你就能时时在圣道之中。君,是领导,是指以身作则,也就是身教;亲,是指关怀、爱护,是要把他人当一家人看待,也就是爱护关怀;师,是教导,是代表因材施教,也就是言教。而君、亲、师可以解决所有人与人之间的问题。 
    孟夫子说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。当人与人的问题可以解决,那人与社会的问题、人与自然的问题一定可以解决并和睦相处。

    6、教育孩子过程中,如何运用儒家心法和“君亲师”。 
    儒家有一句心法叫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。这一句话出自于《中庸》“射有似乎君子,失诸正鹄”,射箭好比君子之道,射出去没有射到目标,要怪自己技术不好,是从自身找原因。结果现在的人是射出去没有射到,马上找别人原因,箭做这么差、弓做这么烂。这样都没找到问题症结所在,所以孩子不好教。都没有反求诸其身。 
家长觉得孩子教不好,就是没有真正落实君亲师。
    君。现在的家长都没有以身作则,可能教孩子要做《弟子规》、要孝顺父母,结果自己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可能又不好。那小孩就会上行下效。家长都没有当好榜样,上梁不正下梁定歪。
    亲。很多家长都会认为自己每天都尽心尽力赚钱给他花,已经做到了,那这是真正的爱护吗,假如爱护没有智慧,爱之足以害之,把他宠坏了,那还得了。闽南话提到“宠猪举灶,宠子不孝,宠妻吵闹,宠夫半夜爬起来哭,宠女儿难入人家的家教”。 所以教育孩子要以德为本,这样才是真正爱护他,爱护子女的方法要对,才是真正做到亲。
    特别是教育女儿很重要,不能宠,把女儿宠坏了,嫁到别人家的家里,很可能搞得人家鸡犬不宁、还有鸡飞狗跳。所以教女儿是大事,女儿这一生要为人妇、为人母,一定要学习懂得忍耐,懂得在境界当中去考验。假如一考验马上就退回去,那她这一生该学的这一些学问她就学不到。 
    师。家长在该教导的时候一定要珍惜教育,有些父母教育敏感度太低,该教的时候都没教,慢慢的孩子养成了坏习惯,就为时已晚。
    所以,当我们时时用君、亲、师关照自己,就能把孩子教好,相同的,也能把员工教好、把学生教好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2年12月5日
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